top of page

 

 

唐冠华的家园计划

             

                修建中国首个自给自足生活实验室

                男耕女织的实验生活

                “共享”才是家园生活的核心

 

       

 

        他,叫唐冠华。留着长过耳朵的头发,总是穿着粗布麻衣。出生于1989年的他,有着比年龄更成熟的外表,时常做些赶“时髦”的事情。高中的时候唐冠华退学创办了一个多媒体设计工作室,2007年涉足当代艺术创作。他的朋友如此评价他“既年轻又不年轻,既超常也足够普通”。在某网站的词条上,他有着“影像、装置、行为艺术创作者,多媒体设计师”一专多能的专业背景。也许是出于这样的专业背景,唐冠华做过许多有意思的行为艺术,在青岛也是小有名气的行为艺术家。但是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他的,是一个叫做Another land的家园计划。

        2009年唐冠华发起家园计划,这个计划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共识社区。在国内,“共识社区”的概念最先由唐冠华定义。所谓的共识社区是指有共识的某类群体自发组成的独立生活社区。目前家园计划正运行着五个项目,分别是中国自给自足实验室(CSSL),青岛家园民间手工文化交流中心(Another Center),另一个工程(Another X),独立之道(Independent Life Way)和共识社区(Intentional Communities)。

 

        修建中国首个自给自足生活实验室

 

        唐冠华出生于一个家境相对殷实的家庭。17岁那年唐冠华到香港和澳门旅游,琳琅满目的商品,金壁辉煌的赌场,还有舞台上助兴的半裸女郎充斥着他的眼睛。然而这些种种并没有给唐冠华带来丝毫消费的愉悦,反倒是深深的感触。人们为了生存蝇营狗苟,金钱消费将人们紧紧束缚在赚钱的轨道上,半裸女郎的微笑还不如一张面具真实。他试图找寻另一个不同的世界,人们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唐冠华偶然中了解到一位名叫约翰.西蒙(John Seymour)的英国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约翰.西蒙发起了自给自足运动,并且出版了一本名为《自给自足手册》的书。这个英国人成了唐冠华的启蒙老师,唐冠华在心中规划了一个蓝图,叫做家园计划。20岁那年,他决定将计划付诸行动,修建中国首个自给自足生活实验室。

        要实现自给自足,并不是画饼充饥。在家园计划刚刚开始实施的时候,唐冠华支身来到青岛崂山清凉涧,为筹备建立实验室做准备。这处坐落于林间的天然模拟生活区,离城市其实并不远,坐上四十分钟的公车就能到达。在刚刚起步的这一年中,他无视所有质疑的目光,如同一个野人一样出没在山上。唐冠华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居住”。实验室的第一栋两层楼的房子是唐冠华和1000多名非专业的志愿者共同修建完成的。单层面积28平米,总共56平米的房子,所用的建筑材料也非常简单。唐冠华和志愿者们在山上就地取材,用石头、石块和木头架构起了房子的框架,然后用稻草、芦尾、泥沙做填充物。为了改善房屋的保暖问题,唐冠华和志愿者一趟一趟地往山上运送废弃塑料瓶,总共用了一万五千个废弃瓶子修建了压缩隔热墙。虽然房子还达不到冬暖夏凉的高级标准,但是起码能够遮风挡雨,抵晒抗寒。刚刚建成的房子简陋得一度让人以为是危房。唐冠华笑着说,我们让十几二十个人站在二层楼里做实践,如果房子不塌就可以住人了。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这栋房子花了两年半的时间才修建完成。基地里的这栋小破房子,一块还不到三十平米的小菜地就是家园计划最初的财产了。

 

        男耕女织的实验生活

 

        在唐冠华上山一年之后,妻子邢振也辞去了朝九晚五的投行工作,加入了家园计划。在房子完工的时候,唐冠盛情邀请妻子上山居住。简陋的房子既没水也没电,带给邢振的只有恐惧。在山上度过的第一个夜晚,当她躺在用棕榈叶子做成的垫子上,睡在用自己的双手缝制的大蚊帐里,听着虫鸣入眠,邢振的恐惧也烟消云散了。在家园计划里,唐冠华将自己和妻子邢振设定为实验室中的实验样本,他们在山谷中实地进行自给自足的生活,亲手制作生活中所需的一切必需品,从房屋建设到清洁能源,从种地养鸡到手工制造。同时观察记录生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验周期结束之后,两人会将集结的问题第一时间反馈给自给自足实验室,并与相关专家立项研究解决问题。

        唐冠华夫妻在模拟生活区里与其说是在生活,不如说是在工作。两人的工作方式也完全不同。唐冠华的工作方式是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原始人,思考诸如石头该怎么样把它劈好,然后垒到房子里。而邢振的方式则是四处游学,这是一种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获得知识的途径。第三种方式则是查阅各种资料,比如网上的资料或者是现有的书籍。随着两人独立生活的延续,问题也一个一个接踵而来。有一天邢振起夜的时候,发现上厕所成了一个问题。第二天,她告诉唐冠华“我们需要建一个厕所了。”在邢振还未上山之前,唐冠华已经在山上住了一年,但他从未考虑到上厕所这个问题。唐冠华挂着招牌式的笑容,谦逊地说,一开始有粪便就地解决,然后埋了它。后来时间长了没那么多地儿了,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

唐冠华开始着手搜集修建厕所的资料,发现不需要冲水的旱厕在山上最为实用,因为山上本就缺水。唐冠华又集结了一批非专业的志愿者开始了厕所的修建工程。为了达到环保及废物利用的目的,古灵精怪的唐冠华想出了分集式的便桶。将尿液和粪便分开收集,然后用草木灰或者是木屑覆盖排泻物,这样就没有异味了。最后储存的粪便还可以作为肥料,既解决了上厕所的问题同时还收集了农作物的肥料,一举两得。

        在实验室的前两年,唐冠华与妻子主要进行的是养殖和种植的实验。他们既养过羊也养过鸡,见证了羊的生产过程,也实验习得了“赵汉珪自然农业养鸡法”。养鸡这个实验项目耗时近两年,邢振每天统计鸡生了多少只蛋以及鸡蛋的消耗量,最后总结得出一个家庭需要多少只鸡。一个两年的实验项目当然不仅仅只是统计数据。他们还细化到鸡下蛋的高峰期是在哪一段时间,如果鸡蛋吃不完怎么储存;在下蛋的低谷期,蛋白质又可以从哪里摄取。他们还根据生活的需要种植绿色蔬菜,主食则种些土豆和玉米。没有了现代的生产工具,他们想方设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经过多次实验将农耕升级为没有连作障碍的农作物栽培体系。唐冠华和邢振经过一次次的探索,不断尝试与自然更加和谐的相处方式。

在青岛崂山的实验室中,唐冠华夫妇与一众志愿者完成了多个生态实验项目,包括手工废旧塑料袋压缩隔热墙、雨水收集过滤研究、天然手工皂研制、手工混凝土配比实验、生态厕所设计、造盐、制酱、发电等各种各样的实验。唐冠华说,他们尝试过不下五十种实验,但成功的比例只有一半左右。在家园计划的官方网站清楚地陈述排列着所有的众筹项目,既有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也有已经完成的实验成果。

 

         “共享”才是家园计划的核心

 

        2015年,家园计划进入了第五个年头,自给自足实验室也有了一定的成果,唐冠华从未忘记建立共识社区的初心,也是他想通过共识社区达到的终点,那就是共享和公益。上世纪70年代约翰.西蒙(John Seymour) 用一生来编写了一本自给自足手册,薄薄的一本册子,到他临终前变成了厚厚的一本书。唐冠华希望在家园计划实施的五年内,逐一实践从建筑、能源、农业到油、盐、酱、醋、糖等日用品的简明制造方法,并将这些方法也整理编撰成一本书,就像古代的著书《天工开物》一样。唐冠华将这本书取名为《生活必需品自给自足手册》,并且努力将它打造成一本尽可能实用的工具书。

然而唐冠华并不满足于仅仅通过书籍来分享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成果,他深谙网络在当代人们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充分利用这个角色的力量来记录和宣传家园计划。从新浪博客到自制官方网站,从微博再到微信公号。在家园计划的博客中,所有的文章都按自己的主题分门别类。访客可以轻易的按照建筑、能源、植物、动物、环境、日用品、食品、生活、观念、消息、土地等不同的类别搜寻所需的信息资料。

        尽管唐冠华每天都做着粗重的活计,但他仍然没有放弃艺术创作的热情。2015年,他创立了《独立之道/INDEPENDENT LIFE WAY》系列短片,全片由20集定格动画短片构成。动画定格的制作方式虽然简朴,但也新意十足,生动有趣地阐述了如何在森林中,亲手制造建筑、能源、食品、日用品。在第四集《面食》中,三分钟的短片讲述了制作馒头的完整过程。导演用一只看不见的双手制酵,和面,发面,切块,蒸馒头。实验成果看似简单,不就蒸个馒头,但是学习制做馒头的实验过程却并不那么容易。唐冠华和邢振用了不下百斤面粉来研制发面用的酵母。唐冠华说,整个实验的过程中最难的就是研发酵粉。有时候因为温度过高,导致发酵物发霉变臭;有时候用量过多,发酵物胀大成了石块。尽管每个食品商店里都可以轻易地用流通货币买到做馒头的发酵物,但是他们希望能够自己研发,并将制作方法免费分享给大家。当香甜绵软的馒头最终制作出来的时候,唐冠华说,那样的馒头异常美味。有的人认为这是一种倒退回原始的苦行僧生活,然而唐冠华却认为这是一种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因为人类不需要为自己劳动的智慧成果买单。他更想为当代人提出另一种不需要货币交易的生活方式。

        唐冠华在网络上进行文字、图片和影像分享,同时在现实生活中组织各类分享活动。打通线上,串连线下,连最时尚的O2O模式也被唐冠华运用到信息共享的过程中来。2014年他成立了青岛家园民间手工文化交流中心(Another Center)。这是民政部许可成立的民办非企业单位(NGO),主要从事非物质文化及民间手工艺的传播、交流。邢振在这个项目中扮演了主要的角色。唐冠华身上的粗布麻衣就出自于邢振的双手,活脱脱一个织女的形象。她还在实验室中学会了制作植物油手工皂、手工鞋子、茶籽粉清洁、手工纸、手工针织。崂山上的实验室里常常举办各种工作坊,邢振亲自教授慕名而来的志愿者各类手工制作的方法。

中国的共识社区还有多远

        共识社区不仅仅只是一个生活空间,它将聚集根据兴趣爱好、宗教信仰、饮食习惯等理念类聚的无国籍人类社群。例如艺术家社区、基督教社区、禅修社区、素食社区等等。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外就已经存在共识社区了,在中国的云南,共识社区也慢慢生根开花。近几年来,唐冠华与邢振到过中国无数个城市和乡村,探寻适合建立共识社区的土地。他们也考察了国外主张自给自足的共识社区,最终他们选定了云南大理,并将社区取名为“三炮岛”。他和朋友罗奇在大理苍山脚下银桥镇鹤阳村租下15年的房屋和土地,开始营建共识社区“三炮岛”。他们正在将中国自给自足实验室的成果投入到社区的建设当中。

如今唐冠华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满满的,他不仅要继续实验,修建社区,完善家园计划,还要接受越来越多媒体的采访,接待到访的志愿者,每天在网络上记录社区的修建进程和各项线下活动的宣传。他的行为也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强烈共鸣。唐冠华说:“家园计划并不是为了影响和改变他人的生活方式,而是为了吸引有同样理念的人群。我们尊重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我们也为有想法的人提供另一种生活方式。寻找同伴的过程就像在千万人中寻找一个人那样艰难。”

记者:王燕婷

 

 

修健中国首个自给自足生活实验室
男耕女织的实验生活
“共享”才是家园计划的核心
bottom of page